转自: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
20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对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施压升级。综合国际智库、美联储前官员等经济学家及主流财经媒体的分析来看,特朗普的动机更多出自政治考量而非经济判断,核心在于缓解美国财政压力和刺激短期经济,并服务于中期选举等政治议程。
不过,从法律角度来看,特朗普强制解雇鲍威尔面临极高的障碍,其影响美联储货币政策决策的更切实路径是提名一位“影子主席”,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架空鲍威尔,同时通过这一“公开学徒期”来测试提名主席的忠诚度。
本文提出,无论是强制解雇鲍威尔还是设立“影子主席”,最终效果都可能与白宫的目标背道而驰。由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由FOMC通过多数票决定,更换主席并不确保降息;同时,白宫干预美联储可能引发市场恐慌,可能触发市场休克、推高长期利率并引发资本外流,最终或将反噬美国经济。此外,政府对美联储运行的干预最终可能冲击甚至颠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原则。
* 原文《特朗普施压鲍威尔的动机、影响和走向》在2025年8月5日首发于“CF40研究”小程序。本文观点仅供了解海外研究动态,不代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意见和立场。
”
事件背景与特朗普动机
自2025年1月重返白宫以来,美国总统特朗普显著加大了对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施压力度,通过各种方式迫使后者降低利率。
在个人层面,特朗普通过采访、演讲以及在Truth Social发帖,公开批评鲍威尔,使用“傻瓜”和“太迟先生”等称呼,并暗示可以以美联储总部翻修项目超支为由将其解雇,甚至亲自前往美联储总部视察。
在公共舆论层面,特朗普一边宣传正面的经济数据,声称通胀得到控制,另一边将当前利率政策描绘成经济增长和住房可负担性的主要障碍[1],为降息造势。
特朗普的解雇威胁反复出现,常常在前一天扬言解雇,在市场出现不利反应后又收回言论,甚至表示在鲍威尔任期结束前“没有意图”解雇他。
为了探究特朗普施压美联储降息的真实动机,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杰弗里·弗兰克尔(Jeffrey Frankel)等近期进行了一项量化研究,收集了从2013年1月到2025年6月间,特朗普在社交媒体等平台145次公开评论美联储政策的记录。
他们运用统计回归模型,分析了失业率、通货膨胀率、联邦基金利率水平,以及特朗普是否“在任”这一虚拟变量对政策立场的影响。研究结果非常明确:失业率、通胀和利率水平这三个宏观经济变量,在统计上均不显著,无法解释特朗普的立场;而“在任”这一变量在统计上却高度显著,能够解释特朗普要求降息或加息立场中76%的变化。
弗兰克尔对此的简单结论是,在特朗普的世界里,“没有泰勒规则或类似的东西……只要他当政,就会要求更宽松的货币政策。[2]
弗兰克尔的研究揭示了其动机的政治属性,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首先,也是最迫切的,是缓解联邦政府日益增长的财政付息压力。联邦政府在2024年的利息支出已经超过了国防开支,也超过了医疗保险开支[3],利息支出成为了财政的沉重负担。国会预算办公室(CBO)预测,未来净利息支出和强制性支出的增长速度将超过收入增长的速度,债务规模愈加膨胀[4]。
图1:美国政府净息支出已超过国防、医疗支出
对于白宫来说,降息可直接降低政府融资成本,腾出预算空间刺激经济。特朗普在推广“大而美法案”时明确阐述了这一动机:“我们必须努力降息,而这个人(鲍威尔)轻而易举就能做到。每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3000万美元,所以如果我们把利率降到1%(降幅超过3个百分点),划一笔就能省下将近一万亿美元,不费力,不会失去任何,就是个会计工作。”[5]
美国前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美联储前副主席莱尔·布恩纳德(Lael Brainard)也认为,特朗普想解雇鲍威尔的真正原因就是“让政府增加约4万亿美元联邦债务的成本更低。”在他看来,这是典型的“财政主导”(fiscal dominance),把财政赤字的扩张需求置于货币政策之上[6]。
其次,是为中期选举等政治议程而刺激短期经济表现。尽管当前美国经济整体尚显韧性,但企业投资和私人部门就业等边际走弱的迹象,已让白宫感到不安。
对于特朗普而言,施压美联储降息是一场稳赚不赔的政治博弈:如果美联储降息且经济得到提振,这便是他领导有方的功劳;如果降息后经济依旧不振,他可以归咎于“太迟先生”降得太晚、太少;而如果美联储顶住压力不降息,一旦经济表现不佳,便顺理成章地成为替罪羊。
鲍威尔提前下台的两条路径
特朗普对鲍威尔的施压,最终指向的核心问题是鲍威尔能否完成任期。鲍威尔提前下台的可能性,主要循着两条路径展开:一是白宫方面强制解雇;二是鲍威尔在无法忍受的压力下主动辞职。
1. 法律角度的强制解雇
强制解雇的法律路径极为复杂,前提问题在于要解除的是鲍威尔的哪个职位。鲍威尔目前身兼三职:美联储理事会成员(由总统提名、参议院确认)、理事会主席(由总统提名、参议院确认)和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主席(委员会成员投票任命)。
首先,如果要解除鲍威尔作为“美联储理事”的职务,必须要有一个理由,即法律上的“有因”(for cause)。《联邦储备法》规定,总统仅可因“重大违法失职、渎职或严重管理不善”解雇理事,这也是为什么特朗普近期以美联储总部大楼翻修超支为由,威胁指控鲍威尔管理不善。
不过,最高法院在近期的判例中似乎有意强调美联储的法律保护屏障。2025年5月,在Trump v. Wilcox一案中,最高法院虽然扩大了总统解雇联邦独立机构成员的权力,但特意将美联储排除在外,重申“美联储是一个结构独特、类似私营的实体,遵循了美国第一和第二银行的独特历史传统。”[7]最高法院还在判决中提到了“汉佛莱执行人案”,该案明确总统无权仅因政策分歧而解雇独立机构的成员。
POLITICO的评论写道,最高法院在“暗示特朗普不能解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并称这一裁决是“央行的胜利”[8]。《纽约时报》社评认为,最高法院的这种区别对待更多反映了一种政治倾向,即许多共和党人希望看到一个稳定运作的美联储[9]。因此,如果要以美联储大楼翻修超支为由指控鲍威尔管理不善,特朗普团队面临的法律挑战可能极高。
如果要剥夺鲍威尔的“美联储主席”领导头衔,可能无需理由,但具体如何操作,法律没有规定,也没有成功解雇联储主席的先例可循。布鲁金斯学会的一篇分析文章对此进行了预演,届时鲍威尔将面临两条路:一是悄然辞职;二是提起诉讼。
文章作者Peter Conti-Brown认为,和过往许多被驳回请求的原告不同,鲍威尔拥有充分的“诉讼资格”(standing),届时最高法院将不得不直面一个重要问题:“汉弗莱执行人案”中保护独立机构成员的逻辑,是否同样适用于美联储主席的“头衔”?Conti-Brown将其形容为“一场充满变数、旷日持久、并最终为总统与美联储权力边界做出历史性裁决的法律斗争”[10]。
2. 鲍威尔主动辞职的可能性
历史上,确实有美联储主席因不堪政治压力而辞职的先例,如1951年的麦凯布(Thomas B. McCabe)和1979年的米勒(G. William Miller)。然而,早在面对特朗普第一任期的施压时,鲍威尔就曾表态会做满四年任期。面对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升级版施压,鲍威尔依然在多个场合重申了将完成任期的立场。
有学者认为,鲍威尔的决心或许源于特朗普攻击的程度。杰弗里·弗兰克尔提出,即便是曾成功施压美联储主席降息的尼克松,也懂得不在公开场合行动,而特朗普的公开羞辱和直接干预,在性质上更为恶劣[11]。这种对机构尊严的直接挑战,反而可能激发鲍威尔坚守岗位、捍卫美联储独立性的责任感。
鲍威尔的坚定立场也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广泛支持,进一步巩固了他留任的外部环境。例如,在2025年4月的欧洲央行会议上,鲍威尔表示将“百分之百”地专注于完成美国国会赋予的使命,赢得了其他与会央行行长的掌声。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随后也表示,她会采取与鲍威尔相同的做法[12]。
更可能的情景:
提前任命“影子主席”进行施压
相对于直接解雇鲍威尔,提前任命继任者、设立“影子主席”是更可能发生的情景,这样既能避免法律和市场风险,又能达到架空鲍威尔、引导市场预期的目的。
实现这一布局最直接的路径,便是利用美联储理事会即将出现的席位空缺。理事阿德里安娜·库格勒(Adriana Kugler)已宣布将于2025年8月提前离任,多数观点认为这为特朗普政府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时间窗口,可以在今年秋季提名一位“自己人”进入理事会,在鲍威尔任期结束前扮演“影子主席”的角色。
目前,被外界视为热门候选人的人选包括:前美联储理事凯文·沃什(Kevin Warsh)、现任美联储理事克里斯托弗·沃勒(Christopher Waller)、现任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凯文·哈赛特(Kevin Hassett)、现任财长斯贝森特(Scott Bessent)等。
表1:美联储主席热门候选人候选人
[13]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肯尼斯·罗格夫(Kenneth Rogoff)将此策略生动地称为“美联储主席版《学徒》”,并对其动机和后果进行了深入剖析——
特朗普政府提前提名新主席的计划,表面目的是成立一个“影子FOMC”,通过公开发声向鲍威尔领导下的正式FOMC施压,迫使降息,但考虑到正式的货币政策制定者不太可能听从一个“影子主席”,此举更深层次、也“极其聪明”的一点在于,为新主席设置了一段“公开学徒期”。在此期间,特朗普既可以近距离观察候选人的政策倾向与忠诚度,也可以利用“撤回提名”的威胁来确保被提名者的顺从。
不过,罗格夫也警告,这种策略的代价是巨大的:一位在数月内持续展示政治忠诚的候选人,即便最终上任,个人信誉和机构独立性也已消耗殆尽,几乎必然会引发市场对未来通胀失控的担忧,从而推高长期利率,最终“搬起石头同时砸向自己和美国经济的脚”[14]。
提前更换美联储主席的无效性
部分观点认为,即便特朗普通过某种方式成功地解雇或者架空鲍威尔,可能也都难以实现强制美联储降息并提振经济的最终目的。这种无效性体现在制度和经济两个层面。
1. 更换主席≠确保降息
首先,美联储的制度设计决定了更换主席无法直接改变政策结果。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由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通过多数票决定,在这12人中,只有7名理事由总统提名,另外5名地方联储主席则由其辖区内的商业银行选出[15],独立性更强。联储主席的核心角色更多是共识建立者,而非独裁者。
正如《华尔街日报》评论,主席只有在能让多数人达成共识时,才有影响力[16]。而从当前的人事格局看,FOMC内部远未形成支持激进降息的多数派。即便鲍威尔被剥夺主席头衔,依然可以作为一名拥有投票权的理事留在FOMC,无疑还会给试图强行降息的继任者带来阻力。
虽然在2025年7月的议息会议上,特朗普任命的理事沃勒和鲍曼(Michelle Bowman)联手投下反对票,主张立即降息,引发了外界对于FOMC内部分歧加深的猜测,但或许如纽约联储前主席比尔·达德利(Bill Dudley)分析,这更像一个特殊案例,反映的是沃勒希望接任主席和鲍曼对特朗普任命的感谢,而非根本性的政策分裂。考虑到两位理事的动机,这两张异议票很大程度上只是“茶杯里的风暴”(a tempest in a teapot),并未削弱鲍威尔在FOMC的领导地位[17]。
表2:2025年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主要成员职务
[18]、《华尔街日报》[19]
其次,“影子主席”还将面临来自制度内外的多重制约。美联储前副主席理查德·克拉里达(Richard Clarida)在发表于《经济学人》的文章中写道,对一位美联储主席的终极约束,可能来自于其内心“对被评判为失败者的恐惧”。如果主席主张的政策导致通胀失控或市场崩溃,他将被历史永远钉在耻辱柱上,毁坏个人历史声誉,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约束。
此外,任何新任主席的提名,都将面临国会的质询和金融市场的严格审视,也会形成巨大的外部压力,迫使“影子主席”三思其行[20]。如果新主席试图强行降息、无视成员意见,达德利警告,“结果就是美联储人才的大量流失”,导致机构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质量下降。
美联储前副主席艾伦·布林德(Alan Blinder)指出了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规则:FOMC有权单独选举出一位“FOMC主席”来领导货币政策决议[21]。布林德表示:“FOMC主席通常情况下就是美联储主席,但并非必须如此。法律中没有规定,规则中也没有类似的内容……我认为市场上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事实。”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一位美联储主席持续做出违背多数委员意愿的决策,会有被“架空”的风险。
2. 确保降息≠提振经济
退一步讲,即便新主席克服重重阻力、成功推动降息,其对经济的效果也极有可能是负面的。短期来看,市场会将这一过程解读为央行独立性的丧失,爆发市场恐慌,最终或有可能导致股债汇“三杀”。
特朗普此前威胁解雇鲍威尔的言论,就曾引起过较大的市场波动。例如,4月21日,特朗普威胁要在其任期结束前更换美联储主席,引发股市下挫,美元走弱,10年期国债利率大幅上升[22];再如,7月16日共和党议员Anna Paulina Luna发帖称鲍威尔已被解雇,强调来源相当可靠[23],叠加《纽约时报》称特朗普已经起草解雇信[24],引发美股、长端美债、美元齐跌。
长期来看,这些恐慌的背后,是对美国经济根基的担忧。美国企业研究所(AEI)经济政策研究主任迈克尔·斯特劳恩(Michael R. Strain)指出,即便新任主席强行降低短期利率,但“对家庭和企业至关重要的长期利率”仍然是由市场决定的,而一个被政治绑架的美联储,只会让市场对未来通胀的担忧加剧,反而推高长期利率,达不到特朗普设想的提振经济的效果[25]。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的研究模型进一步揭示了这一反作用机制的严重性——一旦全球投资者对美联储的信誉产生怀疑,资本将大规模撤离美国,导致美元大幅贬值、国内通胀加剧、投资减少并最终造成失业率显著上升。研究还指出,这些从美国流出的资本将进入其他经济体,对部分非美国家的经济起到提振作用(图2)[26]。
图2:美联储独立性被侵蚀对选定经济体实际GDP的预测影响变化(2025-2040)
长期影响:美联储独立性的衰退
无论是直接解雇现任主席,还是设立“影子主席”,政府对美联储运行的干预最终都可能冲击甚至颠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原则。
这种对美联储独立性的侵蚀,不仅仅停留在口头威胁或人事任免上。《巴伦周刊》一篇深度报道指出,降息只是开始,特朗普的目标是对美联储进行一场大规模改革[27]。
“影子主席”热门候选人凯文·沃什也在2025年4月的演讲中表示,美联储需要一场“制度变革”(regime change)[28],综合来看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回归“货币主义”。改革派认为,美联储最大的罪过是量化宽松(QE),即“印了太多钱”,主张回归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重新将货币供应量作为盯住通胀的核心。凯文·沃什称之为“务实的货币主义”(practical monetarism)。
二是减少数据依赖。沃什指出,美联储当前奉行的“数据依赖”政策实际上意义不大,“对于这些滞后的全国经济账户数据——而且这些数据还会被大幅、反复修订——如此屏息以待,其实只是一种虚假的精确和分析上的自满。”
这一担忧在近期的就业数据修订事件中得到了进一步印证:2025年8月,美国劳工统计局(BLS)对此前发布的就业数据进行大幅度向下修正,引发市场震荡,特朗普政府随即解雇了劳工统计局局长,暴露出经济数据背后的政治风险。
三是裁员和削减重组地区联储银行。《巴伦周刊》给出了具体数据:2010年以来美联储系统员工增长了约20%,而其他联邦机构下降了9%。改革派对美联储日益庞大的机构和人员规模提出尖锐批评,财长贝森特甚至辛辣地评论称,美联储养的那些经济学博士像是为他们提供了“全民基本收入”。此外,前参议员图米(Pat Toomey)曾提议将12家地区联储银行削减至5家。
四是废除“促进充分就业”的目标。保守派智库传统基金会的《2025计划》(Project 2025)中明确建议,应敦促国会修法,废除美联储“促进充分就业”的目标,专注于“稳定物价”这一个使命。
对于这些变革呼声,美联储的建制派表达了不满。纽约联储前主席达德利就批评称,所谓美联储“任务蔓延”(mission creep)的指控夸大了事实,例如气候政策完全属于金融稳定的核心使命范畴。
他将凯文·沃什为了实现变革而“打破一些脑袋”(breaking some heads)的说法,形容为“彻头彻尾的恶意”(downright mean-spirited),完全无视了美联储官员和员工为实现政策目标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达德利坚信,美联储近年在稳定市场和抗击通胀上取得的成就应受赞扬而非贬低,仅凭最新一轮的攻击,远不足以撼动其独立性的根基[29]。
在美国这一重要的经济制度遭受挑战之时,彭博社社论尖锐地指出,本应是央行独立性主要受益者的商界和金融领袖们,反应却“异常放松”,未能形成有力的制衡力量。
彭博社警告,许多企业高管可能因认同特朗普政府的减税和放松监管政策,而在央行独立性这一关键问题上选择了沉默或含糊其辞。然而,央行信誉一旦被打破将难以修复,最终损害的还是他们自身的长远利益[30]。 ]article_adlist-->
参考来源(向上滑动阅览)
[1]https://www.npr.org/2025/07/24/nx-s1-5477467/trump-federal-interest-rate-cut-home-buying
[2]https://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trump-calls-for-lower-interest-rates-for-personal-political-reasons-by-jeffrey-frankel-2025-07
[3]https://www.crfb.org/blogs/interest-costs-have-nearly-tripled-2020
[4]https://www.cbo.gov/publication/61172
[5]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CbTmsdCmng&t=1276s
[6]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2025/07/09/trump-fed-chair-national-debt/
[7]https://www.supremecourt.gov/opinions/24pdf/24a966_1b8e.pdf
[8]https://www.politico.com/news/2025/05/22/supreme-court-fed-powell-trump-00366526
[9]https://www.nytimes.com/2025/07/28/opinion/supreme-court-emergency-rulings.html
[10]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what-happens-if-trump-tries-to-fire-fed-chair-jerome-powell/
[11]https://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trump-calls-for-lower-interest-rates-for-personal-political-reasons-by-jeffrey-frankel-2025-07
[12]https://www.themountaineer.com/news/national/fellow-central-bankers-cheer-powells-independence-from-trump/article_c719ebe8-467a-5c45-ba1b-bd7f5478791d.html
[13]https://www.barrons.com/articles/trump-fed-chair-interest-rates-0650f8f6
[14]https://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trump-misguided-plan-to-announce-new-fed-chair-early-by-kenneth-rogoff-2025-07
[15]https://www.economist.com/by-invitation/2025/06/30/the-best-check-on-fed-politicisation-is-fear-of-being-judged-a-failure-says-richard-clarida
[16]https://www.wsj.com/economy/central-banking/federal-reserve-voting-members-d3fbda07
[17]https://www.bloomberg.com/opinion/articles/2025-08-04/trump-vs-powell-and-fed-it-ll-be-just-fine
[18]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who-has-to-leave-the-federal-reserve-next-2/
[19]https://www.wsj.com/economy/central-banking/federal-reserve-voting-members-d3fbda07
[20]https://www.economist.com/by-invitation/2025/06/30/the-best-check-on-fed-politicisation-is-fear-of-being-judged-a-failure-says-richard-clarida
[21]https://www.barrons.com/articles/trump-fed-chair-interest-rates-0650f8f6
[22]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business/2025/04/21/trump-federal-reserve-powell-interest-rates-inflation/
[23]https://x.com/realannapaulina/status/1945275059670553019
[24]https://www.nytimes.com/2025/07/16/us/politics/trump-powell-firing-letter.html
[25]https://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trump-firing-powell-would-lead-to-higher-interest-rates-by-michael-r-strain-2025-07
[26]https://www.piie.com/sites/default/files/2024-09/wp24-20.pdf
[27]https://www.barrons.com/articles/trump-fed-chair-interest-rates-0650f8f6
[28]https://www.hoover.org/sites/default/files/research/docs/Commanding Heights April 25 2025 DC.pdf
[29]https://www.bloomberg.com/opinion/articles/2025-08-04/trump-vs-powell-and-fed-it-ll-be-just-fine
[30]https://www.bloomberg.com/opinion/articles/2025-07-25/america-s-investors-need-to-back-fed-amid-political-attacks
2024年,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正式推出原创研究品牌「CF40研究」。订阅“CF40研究”,您将畅享全年无间断原创报告、视听服务、精品图书赠阅、会员专享主题活动等线上线下超值权益组合。加入我们,开启这场新知之旅吧!
版面
编辑:宥朗|责任编辑:宥朗
撰文:培培
视觉:李盼 东子
监制:李俊虎 潘潘
]article_adlist--> 新浪合作大平台期货开户 安全快捷有保障责任编辑:郭建
诚利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